浏览次数:2275作者:发布时间:2012-12-18 17:15 |
编者按:多次走进兴宁市技校,近距离感受了它弹丸之地时的行路难,也耳濡目染了它跨越式发展时的步步高,可谓“几番滋味在心头”。作为地处偏远的县级市技校,几经“突围”终有苦尽甘来,而今仍需“迈步从头越”。一路且歌且行,兴宁技校人无论是“行路难”抑或“步步高”,每个发展阶段都守护着一份简单的幸福,一份“小城之春”般纯朴、知足、乐观的幸福。
幸福,充实并孕育着希望
——“走进幸福校园”之兴宁市技校的“幸福连连看”
兴宁,南粤大地偏远山区的客家小城市,其物化生活远不是年轻人所渴慕的丰姿多彩与现代十足。潘文锋却在这个温吞的小城找到了久违的心安与丰盈。
从现代化大都市到偏于一隅县级市,从广州“白骨精”到兴宁市技校教师,2006年,潘文锋的选择让自己的生活从喧嚣跃入平静。这种平静,是内心的淡然与豁朗。而在平静下,不乏泛着生活小惊喜的涟漪。5年时间,潘文锋从普通职员到办公室主任,再至教务科科长,职教生涯渐入佳境。“这里有家的温暖,有家人般的鼓励与支持,有家人般的爱护和呵护的幸福。大家捧着我干活,推着我往前走。”潘文锋由衷地发出幸福的感慨。
潘文锋只是兴宁市技校师生幸福的缩影。曾检洪、陈芳、黎辉雄等年轻教师各怀梦想,内心激荡的情怀却同潘文锋一样,在兴宁市技校收获了小城之春“悠然见希望”的惬意与充实。
幸福,是一种追求的信仰;幸福,是一种之于物质论的精神救赎。兴宁技校从弹丸之地到优雅宽阔,日子越变越好,不变的是那股浓郁的人文情怀。“之所以留在这里,就是一个情字。因为这里的人能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真淳情义。”校团委书记曾检洪感怀道,人文情怀是拨动幸福心曲的那根琴弦。
一群幸福的老师,将幸福马太效应地传染给渴望幸福的学生。如此,校园幸福于分享中酝酿着希望,丰实着追求。
浓郁的人文情怀
每天下午下了班,钟新华会呼朋唤友似的约上同事,打打篮球,打打羽毛球,打打乒乓球,打它个痛快淋漓。钟新华毫无校长架子,下属也乐在其中,大家其乐融融。
“这就是慢生活的幸福。”潘文锋很满足“忙里偷闲”的快乐。曾几何时,这份简单的快乐于他而言,是多么的奢侈。2002年大学毕业,他留在广州,几经磨砺,挤进“白骨精”行列,工作比蚂蚁还忙,何言“偷得浮生半日闲”。2006年,几经权衡,他毅然放弃大都市的“诱惑”,回到家乡,来到兴宁技校。“一个是众人心向往之的大都市,一个是经济欠发达、信息落后的山区小城,有着巨大的落差。许多朋友都不理解我。”然而,这一次选择,竟是潘文锋的一次漂亮“转身”——从协助教学工作,到担任办公室主任,继而肩负教务科长,他找到了小城市里荡涤浮躁后的那份沉静与澄澈,也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舞台。
“我能成长到今天,是学校整个人文环境给予的机遇与帮助。校领导从未因工作而谴责过我,有的只是鼓励和指引;而同事从未因我年轻而有看笑话的冷眼旁观,有的只是爱护和帮助。”潘文锋从不给自己的幸福下定义,只因“我在学校的日子,一直幸福着”。而对当年的选择,潘文锋巧用“田忌赛马”作答:“我不是最好的马,在大城市里我永远跑不到前列,但在小城市,我有希望跑在较前的位置。”
曾检洪有着类似于潘文锋“躲进小城成一统”的幸福。2007年,江西师范大学毕业的他,原本可凭着自己的努力和能力,在经济更为优越的城市发展,他却偏偏选择了兴宁。即便兴宁技校当时毫无留住人才的“资本”,这位江西大学生还是被兴宁人特有的纯朴和厚实所触动了。“我刚到学校便委以班主任的重担,钟校(钟新华校长)为鼓励我,竟当起了我的副手(副班主任)。”一把手“传帮带”的信任和提携令他感动,同时,干劲倍增。更令他深感备受厚爱的好戏还在后头。鉴于他的年轻活力及耐心亲和,学校把团委的工作交付于他。他集“班主任、任科教师、团委干部”于一体,非但没有焦头烂额,还干得游刃有余、不亦乐乎。“学校愿意给我平台,愿意给我施展的机会,师生更没有因我是外地人而加以排斥。”加上上级领导的和风细雨,曾检洪的工作风生水起、有滋有味。“这里我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,这里是实现我个人价值的舞台。”
比潘文锋、曾检洪还青春几岁的陈芳对学校的“人情味”也感慨良多。2009年毕业于湛江师范学院的她,对兴宁技校“一见钟情”,她“充实和希望”的幸福观也由此照进现实。“2009年,学校新校区使用,迎接我的是崭新的、环境优雅而充满活力的新校貌,而人性化的制度和管理让我感受到了大学生活的自由、民主。这种感觉让我沐浴着人文情怀的和煦气息。”初出茅庐的忐忑与职教的隔阂就此消弭。陈芳感动和受益于前辈的鼓劲提携和谆谆教诲,学校每年组织的娱心活动及培训提升师资素养的项目,更让她身心愉悦和补强短板。
“我在医院守护生病的学生,他们因我在身边而不再害怕而安心;我与学生们在校园的青青草地上促膝而谈,他们因我的指点而有所启发、有所顿悟;我到寝室看望学生,他们因我的到来而拿出最好吃的零食……这一切都让我心生温暖,同时也深知为人师者的责任重大。”陈芳储存的幸福画面总是温馨而平常,而责任心就是撑起她幸福天空的支柱。
给迷失的孩子一双隐形的翅膀
他们,曾经迷失,曾经彷徨,曾经悲观……技校学子尤其山区技校学子需要重拾自信,重扬风帆,追逐梦想。
初中时的巫晓丹,是个孤僻而含羞的女孩,沉默寡言,几乎不与人交流,身边没有朋友,对生活也失去了信心和希望。“幼师专业是父母选的,我自己根本不想学。”带着抵触的情绪,巫晓丹被动地来到兴宁技校。不曾想,这是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大家庭,丰富的文娱活动精彩纷呈,同学们炫动着青春的热情,激荡着彼此欣赏的真诚,开怀着相互鼓励的容纳心胸。巫晓丹封闭的孤独世界被这一切逐层剥开,她被老师信任的眼神和虔诚的期待所感动,被同学洋溢的青春幸福所牵引。从此,她的世界打开了一扇聆听欢悦的“小窗”。在老师的鼓励下,她加入了学生会,成为宣传部部长,配合学校的各项精神文明、校园文化宣传,组织各种主题的板报比赛……老师和同学欣喜地看到,她变得开朗活泼,青春阳光。“她是山区孩子的典型,入校前是‘要我读’,入校后是‘我要读’。这也是我们感到幸福的关键因素。”作为校团委书记,曾检洪看着学生成长,心中不无喜悦。
2012级会计1班的黎文花,19岁,较之其他同学,已算年长,但她并不避讳。“我是读到高二后自动放弃而选择技校的。”她以600多分的成绩考入理想的高中,原本以为一只脚踏进了大学的门,却因知识难度的剧增而遭遇滑铁卢。“成绩一落千丈,越学越没信心”,最终,她选择了另寻他路。所幸,来到兴宁技校,她找到了专业的兴趣点,同时,很好地融入了集体生活,找回了“我能学好”的自信和热忱。
与许多人相比,黄颖瑜的个性呈现出难得的淡定沉稳而不失活泼开朗。作为校文艺部部长,她可谓八面玲珑、独当一面的风云人物,能歌善舞、精于主持、成绩优异,活动组织更是好手。在兴宁技校如鱼得水的她,当初也曾迷惘。她的迷惘源于坊间的种种流传——技校疏于管理,对学生放任自流,学生素质差等等。不可否认,她的担心有据可循。“来到学校后发现,学校管理很严,这里的班主任比我小学、初中的班主任更富有责任心。”这位有主见的女孩认定了自己的选择。如今,她每天享受着校园里广播传来的美妙音乐,感受着师生同乐的舒畅,落落大方地主持每场文艺汇演,热情地为师生组织每次校园文化活动……
“学生的幸福感就是存在感,每个学生都希望获得认同。构建和谐校园,要给予学生足够多的展示自己的平台。”罗兵(计算机基础教师)希望每个孩子都洋溢着幸福,学校给予的温暖与机会,是托起孩子们飞翔的“隐形翅膀”。
幸福是一种传承接力
兴宁技校的发展,有如山谷里静默开放百合,从容、淡雅,远离喧闹。兴宁技校人也如这般,保留着那份最初“予人希望”的教育本真,保持着那份苦中作乐、坚定笃行的实干精神。幸福,何尝不是这份本真和精神的传承。
“幸福不是无中生有,它需要用心去品位、用心去呵护,需要我们努力去分享。”黄世荣(招生就业科科长)对幸福的传承深有体会。他感怀于当年结束戎马生涯后来到学校(2000年)的恩遇。“我高中去当兵,13年后转业到学校,前途未卜,幸福指数一下降到了零点。一名退役军人,如何教书育人?”起初,这位硬汉面对讲台下几十双眼睛都会紧张到脸红。经过一番虚心请教、不耻下问,黄世荣略有心得。为补上欠缺的专业知识,他更是拿着小凳子甘当旁听生,跟学生一起汲取营养。世上无难事,只怕有心人。最终,这位“武夫”成功转型为“能文能武”的技校“先生”。他把这一切归功于领导给予机会、同事指点迷津和学生信任。“我在学校里找回了幸福,而且是前所未有的幸福感。”这份勤勉换来的幸福,令他重新焕发了“激情岁月”的战斗力,开辟了另一番可以驰骋的“疆场”。如今,这位“幸福得不得了”的为人师者更懂得珍惜,也更愿意与人分享追求幸福的精神。在他幸福观里,心怀梦想、坚持不懈是追求幸福的资本,知足常乐、乐观感恩是享受幸福的资本,正直善良、积极健康是延续幸福的资本。
“有了幸福的老师,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。”80后的陈芳最大的幸福不是“独乐乐”,而是与学生一起成长的“众乐乐”。当初,她对兴宁技校情有独钟,皆因那股如沐春风、朴实善良的人文氛围。她的到来,不仅是传承了这份人文情怀,更要注入新的活力。“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需要远远大于我所想象的。我的大学求知氛围是自由的、民主的,我希望我给予他们的也是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,这是他们上不了大学而缺失的。”她在教学和教育中一以贯之的就是这种理念,她渴望学生能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,而不是那“提线的木偶”。
幸福校园如何构建?面对这一问题,兴宁技校的师生们多回答“已经很幸福了”,可能一直幸福着大家的幸福,所以不曾追问。“这几年,学校的发展是跨越式的,今昔是天壤之别。”潘文锋坦言,“幸福来得有点突然”。“我们的愿望就是继续努力,大家朝着共同的目标,劲儿往一处使,为学校和学生做更好的服务。自己争取做一个更幸福的老师,带给学生更多的幸福。” (陆骏宇)